選擇自己的真理,生命終會把每個人都變成哲學家

Albertsu
Apr 26, 2022

--

近代心理學早就證明因為演化而來的生理機制使然,人類沒有辦法達到絕對的理性,即使是重大議題決策,也沒辦法做到去清點各個面向完整的事實證據,計算出客觀上“應該”採取的作為, 因此人會有各種認知偏誤、驟下結論、選擇錯誤、立場偏頗、觀點選擇所引發的各種麻煩事。

當然是非對錯的準繩不是絕對,對與錯是人類群體社會文明發展出來的結果,是人類主觀賦予事物對和錯的意義,可能是符合當時多數人感受的普世判斷、偶然下的約定俗成、也有很多是某個時期的當權者為了統治利益刻意操作為之的結果,被統治者習慣接受了後所形成代代相承的文化慣性。

基本上這些存在於某些特定文化、特定族群心中的價值觀,和世界的真實面並沒有絕對的關係,就像你家的小狗才不在乎你認為資本主義和寬鬆貨幣政策是罪惡的淵藪、認為俄羅斯攻打烏克蘭都是西方世界的陰謀所造成云云,牠只會關注你希望他怎麼配合,就可以讓他吃到他想要的東西,植入在狗狗基因中仰賴飼主的本能,讓他只關注你的反應,調整自己來迎合你以達成他的生存享樂、紓解慾望不滿足的目的。

再回到宇宙中除了基本科學原理外,沒有所謂絕對的是非黑白這件事;從人類開始佔有支配地位的歷史以來,我們經常可以觀察到,在某一個群體中被廣泛認為是對的事情,放到另外一個族群中有可能被認定是錯的,可能是生活習俗,也可能是一般性社會行為規範,更多常見的是主觀的政治/種族/性別觀點等,這裡頭遍佈著許許多多不同類型的標籤和透鏡,扭曲著不同群體間的相互理解,斬斷了理性溝通的可能性,小則個人關係失和破裂,大則許多爭議、衝突與妖魔化非我陣營之人,因為這樣的觀點落差,演變成各類大規模的戰爭與各式各樣人為劫難。

追根究底,全都是人類具有意義詮釋、抽象思考能力的大腦所製造出來的一大堆自找的麻煩,而且意義與現象詮釋的背後,往往隱含了少數人運用大量集體情緒操縱的動機。

情緒、衝動這類本能的負面反應,永遠快過、強過理性客觀的思考與評析,人類的理性在許多重大利害衝突的議題前,或者是符合/抵觸自己既有觀點的事物面前,都退為比賽斷章取義的功力高低,用來合理化自己非理性行為的解釋工具,而不是作為追求最適結果或合理評價一個人事物的先決依據。

但普世化價值判斷的準繩,對於個人所處的環境和群體內有很強的約束力,所以基本上沒有人可以完全無視自己以及自己所處之處的整體價值取向,始終都需要持續尋找一個自我主張與外部制約力量之間的平衡點。

有沒有什麼比較有效的方法來減少這些很容易出差錯、非黑即白的主觀價值判斷?

就大範圍的人類社會,整體性角度來講,群體迷思、族群衝突和大規模權力腐化的問題比較難處理。但是把努力焦點放回自己身上,調整有效的目標設定來管理自己的生活,卻是相對容易的一種自我管理技巧,而且很容易看到持續調整的效果。

這裡的關鍵字是“持續調整”。

以下來討論一些建議,這不是我個人自發的主觀論點,也不是古聖先哲那種主觀而缺乏科學根據的論斷語錄,都是近代的行為經濟學、個人發展以及各項重大社會科學研究中得到證明的成果。

對於某種哲學的追尋與實踐,實際上比較接近一種永無止境的修煉之路,隨著心智成熟度和生命經歷累積的夠多,往內追尋心中安身立命之處會比不斷外求進行慾望填補行為的生命滿意度較高。

無論是遵循或是透過自己鑽研思考後修正形成的哲學觀,那就是一種人生的選擇,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有高度個人化意義的選擇,這會比遵循外界世俗傳達的成功標準,更具有心理層面的強連結性。

很多時候,人們不做這種深層思考的選擇,是因為害怕做錯選擇。

追隨著群體形成的世俗成功標準持續追求名利、把外部化的價值理念框架套在自己身上然後努力去迎合,其實是相對輕鬆的選擇,因為從來不需要投入心智資源在深刻的體驗、理解、沈澱和反思,也不需要去建立一個位於制高點的思維框架,只要直接選擇大眾的標準與自己無可免除的慾望去努力,乍看就可以用我很努力來說服自己、肯定自己,或者說,欺騙自己。

受害者心態往往就是這樣產生,自己的人生沒有一個發自內心的座標,把時間花在追逐著做給別人看的標準,從來沒真心評估過自己真的喜歡嗎?這樣不成比例的付出去追求他人眼中的自己,還得永無止境的證明自己,真的值得嗎?

別忘了投入的時間、浪費掉的時間,全部都是自己的生命,我們沒有無限的時間可以如此不為自己而活。

選定參考座標是非常重要的行為心理學技巧,大腦運作的機制都需要錨定點,比較低層次的參考座標是人人都會掉入的一種本能行為,例如和身邊的人比較特定的、狹隘的好壞評價,常見的收入高低、高矮胖瘦、職業地位、性對象條件、象徵身份財力的事務、頭銜等等,都是在人類社群演化的過程中深刻內化在每個人本能行為的一部分。

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研究早已指出,通常過度、單一投入追逐評價方式相對狹窄的目標,是引發長期不快樂的主要來源。

嫉妒你的同學、陷害你的同事、曲意承歡你的上司、在異性面前說你好朋友的壞話等等,宛如上演八點檔灑狗血的扭曲心態與行為,卻又如此普遍性在各個角落不斷重演,多半都和狹窄目標的追求有關,目標和KPI一但過度明確、過度窄化,世界觀和人生所求為何的輕重緩急就被單一化了:我們自然而然會和自己最親近的人、日常最常互動的對象、甚至是在虛擬世界中被我們下意識貼上特定標籤的人物、名流等,去進行過度的比較,而你根本和他就不認識。

然後,如此窄化而高標準的評價,帶來的就是一堆被貼上失敗者標籤的大多數人

我們很難控制這一類與他人比較的衝動和互相比較到適可而止程度的拿捏,也因此往往引發、深化了太多的人性陰暗面,生物的機制如此設計來促發殘酷的天擇行為,卻沒有任何保證機制可以為個體帶來必然快樂的結果,原本這些本能在叢林世界中只是為了求得最後得以繁衍的結果,對生物本身是否滿足、是否開心,卻不是上帝在物種設計的初始階段有考慮到的重點。

成功焦慮是一種被促發的文化行為,陰謀一點的論述,掌權與既得利益者更希望普羅大眾人人都有成功焦慮,這些標準很可能是自古以來的上位者刻意灌輸在普羅大眾的潛意識深層,才能輕易的驅動過度與失衡的投入來成就自己,一將功成萬骨枯,一直都是人類這種需要團體運作的階級社會最殘酷的寫照,過去如此,未來也會如此,除非有發生本質上的突變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結構運作方式。

怎麼辦?

就是把上面我講的這些批判換反方向來陳述就對了。把自己的人生標準放寬,不要定義做到xx長或賺到幾位數的資產叫做成功,這樣你很可能到最後會給自己一個不及格的分數,有太多生命的變數不是我們能掌握的,最後把失敗者的標籤和包袱往自己身上扛,是一種很不必要的自虐行為。很多年前哈佛大學出版了一本由多位教授在畢業生課堂上給的臨別贈言集,字字珠璣充滿人生智慧與豁達:

多個老教授不約而同都提到了放寬人生標準、保持彈性與輕鬆心態的提示,我想野心勃勃,年輕的哈佛畢業生應該是沒有人可以聽得進去,這些東西需要歲月的沈澱與淬煉,等到有一天畢業生都達到人生某一個階段時,回過頭去品味當年教授們充滿哲思的人生故事,或許才能體會到一點醍醐灌頂。

注意了,放寬標準不是叫你躺平,而是別拿狹隘的結果來鞭打自己,人生過程要持續深刻了解自己,不斷微調投入的方式,選擇自己可以專注投入的努力方向,從過程中找到自我實現與快樂,別讓結果來左右你的滿意度,而是過程就要滿意、滿足;許多不可控的世俗成功結果,不過就是在你真心追求心之所嚮的一個副產品,有得到,平常心享受它而不被沖昏頭;沒得到,一樣沒有對自己的人生滿意度打折扣,不需要其他人來告訴你你好棒。

這兩年我醉心於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斯多葛哲學流派,艾比克泰德那種不役於物的豁達觀點,永遠從死亡的終點來不斷檢視人生與各式各樣的處境,把自己能努力、能控制的事務,和力所不能及的結果做切割的觀點選擇,受益良多,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斯多葛的哲學觀是珍惜僅有一次的人生、不浪費時間,卻也不為他人而活的氣魄,瀟灑從容、充滿智慧勇氣,不動如山、強大的心臟莫過於此。

現代的心理諮商領域所用的認知治療觀點框架技巧,有好多斯多葛哲學的影子,這是幫助自己不苛求、不焦慮、不被負面情緒綁架的一個優秀觀點。

現在就要的氣魄,Not Someday In the Future

最後想用英國一位重要的社會與管理思想家Charles Handy在晚期著作中常提到的觀點來分享,生命中每一個階段拿什麼來定義自己是很重要的課題,Handy自己生命中轉換過多次性質迥異的工作角色跑道而且除了知道自己不適合的轉換外(是不適合,不是做不好,有興趣可以看他諸多中文翻譯的著作),大部分都稱得上做得虎虎生風而且樂在這些不同的人生角色中,是多元人生的最佳代言人。

給自己的人生更多一點的可能性,隨時為改變自己的社會性角色與定位做好準備,而且要提早一段合理的準備期來練習與試驗。

記得不要把核心的努力與時間大量拿來做自己真心討厭的事,只為了追逐很狹隘的成功指標,何況沒有人給你背書只要努力就可以得到你追求的東西,有誰這樣講就要注意他是在騙你;掌權者都希望每個下位者都是如此奮不顧身的為著他私人的利益與地位奮鬥,問問自己為自己做了什麼,不是為了永遠不知道的明天、未來的自己,當你有一點社會歷練就很容易明白,記得人生就是要緊抓住現在,不要祈求別人給你,現在的你究竟為自己做了什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