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藝術腦對現代工作人的必要性

Albertsu
Jul 16, 2021

--

10幾年前一度很紅的日本漫畫『神之雫』在亞洲刮起一陣葡萄酒品酒的風潮,作品中對決的品酒師在盲飲各類珍釀時,總能用盡各種活靈活現的畫面、豐富的跨領域體驗、和各種精雕細琢的類比與形容,來表現一款酒的品飲性格。

一般讀者要了解品酒領域的基礎知識天地人三本柱門檻並不算高:Terroir(風土條件、產區)、Vintage(葡萄品種與採收年份)、Classification(公定酒莊級別或市場名聲響亮的莊園,如法國的 AOC、拉圖堡這類宛如精品標籤的光環),這幾大項資訊構成了認識一瓶葡萄酒的主要切入點,逼著自己多K點資料、上上品酒課或酒促活動,一般人都可以建立一定程度的知識基礎。

這類型的基礎資訊條件,在其他同樣講究品飲打分數或食材評鑑的飲食項目中,大體上也都適用這樣的依據,尤其索價越高的東西,這個規格化的標準通常都差不多長那樣,高價格帶的咖啡、和牛料理,也大體上遵循這樣的邏輯。

說穿了當然就只是賦予一套看起來很高尚的行銷手法,透過人為操作、故事鋪陳來建立一些門檻,強化自我標榜,加深從事這類飲食行為族群的虛榮感。

又知道有多少人喝了老半天根本喝不出好壞,還在那邊裝模作樣呢?

但是這些是死硬的條件,在跨入藝術那條界線時,硬知識的價值和感性元素如果從一個人的內心深處真能夠擦撞出火花,就不是裝一個樣子,只重視給別人看自己好棒好高格調那樣劃錯重點了。

Robert Parker是很有趣的一個催化者,他是美國一個知名的葡萄酒評鑑權威,多年來他對每一支酒打上的分數,在市場上足以左右整個市場價格波動與供需的走向,每個走入品酒世界的人,無論動機各異,都很難不去注意Robert Parker的評鑑打分,不管有沒有辦法共感體會他用那些華麗抽象的文字去形容品飲風味和產生的畫面,一個權威的分數,早就內化為現代人心中的一把尺,尤其是當你缺乏自己的見解的時候,這種仰仗他人的分數來安身立命的心態是無所不在的。

在這種為商業而存在的遊戲規則中,有一個頂級聖域 -侍酒大師認證

這個認證的難度之高,應該是全世界最難取得的資格之一,一些侍酒大師認證相關內容可以參考其他的文章:

為什麼會去提到侍酒大師的資格認證?

曾經在ㄧ本探討探索個人獨特目標動力與多元追逐手段的『黑馬思維』中,講到各行各業聽從自己內心聲音而形塑屬於自己一套修煉心法的案例,幾位追逐在葡萄酒領域精修為達人的故事極為有趣。

侍酒大師Master Sommelier Diploma的頂級資格從開始到現在幾十年來,歷史上目前只有200多人通過,期間相關的測試包括侍酒師的服務、佐餐搭配、盲飲辨認與風味表現測試、葡萄酒理論等。看起來沒有超出大家粗淺理解的品酒領域,但實際上來到最高等級認證,全球到目前為止只有通過200多位大師資格的領域時,基本上已經是一種神之境界了。

NBA和大聯盟的名人堂球星也各自只有200多位和300多位。

『黑馬思維』裡面研究了幾位近期取得大師頭銜的侍酒師,發現並不會因為一個境界難如登天,每個進入這個頂尖俱樂部的成員就都是同一種模版複製出來的樣子;相反的,內心支持著自己走下去的動力和開放探索嘗試的心態才是決勝負的關鍵。

Know Your Why First.

雖然通過的標準就擺在那邊,但不同條件的參賽者,去達成的途徑是採用了不同的技能組合和努力方式整合起來的一種綜合成果。

原本直覺上認為只有極具超越常人天賦條件的,才能夠有機會勝出,但是追蹤分析研究的結果,因為評鑑是建立在幾大項不同領域,先天味覺嗅覺基因條件沒有好到成為神之舌的,在盲測品飲和風味表現能力上當然會受到一定限制,但用腦袋準備的決心之人,是歷經不斷的考試失敗後歸納出一個模式,摸索出適合自己的練習方式,並且在自己可以表現得好的幾個面向盡可能拿分。

比方說,我的味覺嗅覺可能沒厲害到可以分辨某些細微之處,但從大的輪廓著手,走另一外一種品飲角度的切入點,盡可能讓自己的弱項不失分太多,而引導欣賞的方式也可以跟更多一般沒那麼天賦異稟的普羅大眾引發共鳴,然後或許我對人很具敏感度,在餐飲服務的考驗上可以針對細微的客戶反應與情境變化,臨場調整出令人印象深刻、賓至如歸的服務反應與人際互動。

結果,不同的人是在不同的細節勝出,才能在總分上取得侍酒大師的資格,除了極少數的天才,並不是每個通過資格的人都像漫畫主角那樣異能。

這些組合全部都是藝術感性的一環,不是單一面向而是多元面向的,這也是為什麼排除基本功很差的情況,藝術真的是沒有絕對的好壞標準。

前面講到的Robert Parker,最近一位爵士樂領域的工作者,身兼鋼琴手、樂評、教育推廣領域的影響力作者Ted Gioia(瞧 ,這也是很棒的一條路,誰規定搞音樂就一定要成為全世界知名的薩克斯風手才叫成功啊!),在他的新書如何聆聽爵士樂中一開始文章就講到Robert Parker這位左右葡萄酒市場起落的紅酒教父。

他說他實在看不懂什麼叫做『富含令人垂涎的黑藍色漿果香,帶著一絲果核、燻肉、粉筆與些許藥用碘的獨特氣息,這支濃郁異常的酒,讓你每次品嘗都有新感受』;但作者可以感受到同樣的紅酒評鑑道理與來自Robert Parker背後其他廣泛生活體驗的用心累積,其實也成立於音樂評論的領域中,這種感性的連結,在不同的藝術領域都是可以抽取出共通性的。

大腦退化的危機

現代人類感性的退化與喪失,從某種角度來說既是演化的結果,也是工業科技生活型態下一種集體的影響。

科學研究已證實每天大量沈浸在手機的生活方式,已經嚴重造成人類腦力和能力的嚴重退化,這不光是資訊處理方式改變,持續讓大腦處於一種碎片化資訊餵養的被動回應狀態,會造成結構性、系統性與創造性思考能力退化;也不光是注意力長時間處於無法維持合理的專注期,而使得大腦在eMRI核磁共振掃描下的影像,和長期酗酒或吸毒者有類似的大腦傷害。

這種到大腦注意力的分配方式,造成的傷害是更全面性的。

資訊科技領域中,駭客攻擊癱瘓對手的一種普遍資訊戰手法,就是用大量的垃圾短訊息灌爆攻擊目標的負載處理能量,而現代的便利、速食生活方式所餵養的資訊毒藥和各類型懶人包,則是讓所有人大腦機能癱瘓、萎縮的元兇。

精煉文字確實是重要的功力,叨叨絮絮的長篇大論很多時候也真的是代表寫作者的銳利度不足,無法庖丁解牛達成寫作目標的一種徵兆。

但是文字能力強大,可以抽象成雷射光般的切割能力,以少量文字發揮強大影響力,是不同於文字能力衰退、連帶複雜性思考,嚴謹歸納推演能力也跟著萎縮的推辭。

只剩下未經思考的直覺、情緒、武斷、片面主觀式的溝通模式,並不構成拒絕修煉大量文字駕馭能力的正當性理由,文字能力也不需要透過犧牲創造圖像或短資訊的能力來做到。

文字與結構性思考能力的衰退只是許多負面影響的一小項,人類原本具有的空間能力和敏銳直覺,也在導航和電子地圖的廣泛使用下嚴重的鈍化,現在大概很少人會覺得出國自助旅行或者到陌生地區開車沒有手機也沒差的,但是想想才在10幾年前,這些東西都沒有的時候,何嘗不是一路過關斬將抵達目的?大腦的依賴性成癮是必須正視的議題。

基因變異的演化結果不可逆,但生活型態的影響卻是可以透過自律,刻意調整修正的;荒廢的大腦,在永久性傷害還沒有造成前,都可以透過大腦神經元自我修復機制,再次從谷底向上攀爬,需要的只是一個正確的成長心態和主動學習的慣性建立。

禁得起檢驗的學習方法

Learning how to learn是這兩年蠻夯的一個自我成長議題,在學術界裡面已經累積了大量的研究實證和共識,唸過兩本覺得非常實用的通則性學習指導,方法與技巧都是建立在已被相關心理學與神經生理學學術領域中驗證過的基礎上,我自己用在跨領域的學習,在自己的有限意志力下,雖然只用上了部分方法,鬆散怠惰的時候更多,但是成果還是有一定的能見度,包括音樂理論、爵士鼓技巧、拍點節奏內化與樂句結構、設計思考、軟體工程等,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自學樂趣。

跨界探索、交叉學習、刻意練習

解釋這個部分就是要關聯到本文要表達的主題。藝術領域是一種身體力行的實踐智慧,建立在感受性的動手磨練上。

一開始討論的品酒,類推到咖啡師、美食,攝影與繪畫的鑑賞,除了技術性理論和專業領域技巧的鑽研,有很大一部分的軟性能力是建立在很難言說傳授的感性面。

其實探索理性與感性的交互作用,未必是那麼的涇渭分明,深究在大腦內部的運作機制,都是一樣的神經元連結生成、模式建立,以及經驗的萃取所帶來的靈光一現,差別是藝術感性的領域從科學面,尚未發展出明確的拆解和確立理論的定律,沒有辦法鉅細靡遺地把如何成為一個藝術人的標準步驟從1到5條列出來並保證有效。

從我這個過來人的經驗,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一門藝術技能,無論是樂器演奏或是繪畫,同時交錯練習基礎理論和感性層面,彼此會達到互相正增強的效果,靈光一閃時,學習者往往會洞悉了演奏藝術面在樂理上的意義,而從樂理中也終於知道了那種感性和感動的要素是如何被理論解析的。

人類跨域知識的斷層,隨著更多觀測技術與理論整合的進展,能夠將不同世界觀的詮釋理論串接起來的例子越來越多,背後的動力就是來自卓越科學家的最核心動力 — 好奇心,一種不為什麼特定目的,追逐真理與真相的好奇心。

比較可惜的是資源永遠是有限,很多時候投資決策還是會被建立在實用性上、預期經濟產值上被秤斤論兩來決定是否能取得研究資源就是。關於這一點一直有很多價值上的論辯,就像有人慣性都會質疑做某件事情有什麼用?能賺錢嗎?能吃嗎?

這樣的化約方式來看待所有人生中的意義性時,難免會淪為過度窄化單一的價值取向,反而對真正來自不預期的碰撞、交會、偶然的驚喜與創新火花的可能性過於低估了。

你不會知道你不知道的事可能帶來多少價值,所以,為什麼不分配一定比例的時間和資源,用來擁抱未知和目前看似沒有實用性的事務呢?

但是感性層面的好處也在這裡,不需要硬澀死板的SOP與脈絡知識,直接採用沈浸的方式踏進去,刻意、專心打開自己的眼、耳、口、鼻和肢體與皮膚觸覺,就可以讓自己的大腦啟動運作,不需要一開始就否定自己沒有某些領域的才能天賦而不去嘗試,這是很多人在面對自己不熟悉事物時慣用的一種合理化說詞,給足自己不去跨界嘗試的理由罷了。

現實藝術世界裡,無論那是繪畫、設計、音樂、舞蹈、文學、戲劇或是美饌文化,一直都在上演許許多多的成功故事,和天賦條件並不存在絕對的必然關係,和熱情、動力、長期的熱愛、以及學習的決心、懂得結合不同條件來截長補短,以及不斷突破習慣疆界的行動力關聯性比較高。

你可以不必是莫札特,可以不必是畢卡索這些從幼年時就展現出過人領域天賦的藝術人,同樣可以透過其他方式的努力,以及選擇、創造適合自己的表現方式或戰場,來活化自己的藝術感性腦,只要願意承諾在長期一點一滴的練習投入,一次一小口,時間會是你最有力的武器,只要確定自己是真的不斷在累積每一天的小步經驗,而不是掉進一成不變的軌道,重複著已經僵固,沒有放入心思的重複,當然5年,10年後的成果,就會跟學1年的狀況差不到哪邊去,這不是天份的侷限,純粹是學習和練習的方式錯了。

學習都是要持續注意自己要修正的地方,持續取得短期回饋,持續給自己小測驗和小練習,然後將小塊的東西拼起來嘗試去駕馭大的,挫敗後再退回來檢視細節的錯誤修正,再來一次,再一次,願意永無止境的再一次,能沉得住氣的耐心是關鍵。

讓自己能夠很坦然而輕鬆的駕馭這長期過程中會持續一直襲來的挫折感,你才會發現自己已經走過很遠一段路了。

給自己的學習素材和題目,永遠都是要讓自己有新的吃力感才會有效果,而不是活在自我感覺良好、乞討他人掌聲的假象中。

然後,別太結果導向,現代人都普遍太結果論了,請享受過程,只能活一次的人生,過程就是你的生命,結果就只是結果。

無用之用,是大用

樂趣永遠大於狹隘的經濟性目的,生命中有了藝術性的樂趣,它會以其他的形式回報你,甚至是回報在你另外看似不相干的角色扮演上,更可能是回報在你目前不太有趣的工作上,用你沒有想像過的方式改變著你的人生。

生命的厚度、深度、與溫度,絕對需要發達的藝術感性才能夠撐得起來,沒有任何定律規範有規定說不可將藝術感性交融入理性的世界裡面,相反地,現代細密分工的社會形態,人類往往是過度偏極化運用了某一種大腦能力來扮演他生命中的角色,這和被標籤化並沒有兩樣,那並不是不可變的事實。

每個人都具備了更多樣的潛能,感性藝術的人,永遠可以學習更多理性思考分析,硬邦邦的工程技術或會計法律醫學人員,框架也不會只允許一種,多放一些藝術與感性進來自己的世界,絕對會打開更多的機會之窗。

幸福、快樂、自己做主的人生,絕對需要這樣的混合發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