眺望時間的盡頭-壯闊而説服力十足的科學敘事

Albertsu
Renaissance Man Tomorrow
Jun 18, 2021

--

很久沒有寫讀書心得了,Brian Greene這一本大歷史觀的科學史詩確實震撼人心。

和正統的歷史寫作不同,眺望時間的盡頭處理的議題,是從宇宙大霹靂創世開始 ,一直寫到當代人類處境,在宇宙這個看似無盡的時間長河中,一切萬事萬物生成與消滅的科學敘事。

Greene信手捻來,以人類各學門的研究領域,盡一個寫作者之所能,娓娓道來大至創世後,地球和外太空的自然科學機制所觸發的各種偶然性結果;小至人類降世後個人處境的心智運作與社會性發展的探討(和宇宙萬物這個尺度相比,整個人類歷史的全部議題累加起來當然都叫”小”)。

Greene採用的敘事口吻和整理框架,是用一個最接近現階段所有人類文明進程累積出來,所能做得到的跨際知識深度與廣度,將巨觀到微觀的世界做了一次完成度非常高的巡禮與銜接。

銜接是很重要的一個動詞。

作為具備高度認知能力與社會化分工協作的頂尖物種,人類文明從智人起源開始算的話,大體上也可追溯到10幾20萬年前以非文字的形式開始傳承累積;但是發展到今天,無論是哪一門專門的學問和理論,在整體世界觀的解釋都是離散式的,沒有一個一統的終極理論可以解釋一切,光是在物理中要統一基礎作用力的理論,重力、電磁力、核交互力,愛因斯坦一輩子做不到,現在也沒有人能做到,更別說要如何統一解釋所有事物,來發展統一的應用。

所以人類發展出來的,是各種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系統,有些彼此關聯性較高,更多是跨出小小的疆界和預設條件後就完全不適用了。

Greene當然沒有本事在一本書中完成這種大一統,但他橫向思考進行關聯和進行相互證明的能力很強,嚴格講就是在知識上的跨域銜接做得非常好,這必須建立在他的博學與結構嚴謹的理解框架下才能做到。

思考深度夠,沒有倒果為因,加上素材豐富而客觀,造就了這一本說服力十足作品的風貌。

全書的立論基礎與殘忍結論

我很喜歡Greene在這本書的一點是,他這部大作的歷史敘事和跨界議題梳理,始終扣住兩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基石:熱力學第二定律和達爾文的演化論。

我們可能會一下子不能理解,作為一個頂尖學府哥倫比亞大學的當代理論物理學家,專攻領域為超弦理論和各種基本粒子作用研究,為什麼是將嚴謹的論述建立在這兩個成形於19世紀,現在看起來好像不太“潮”的科學理論?

這兩個成型於19世紀的重要理論,歷經一整個20世紀各類精密技術進步、基礎科學研究的突破、各種精確實驗觀測的考驗,幾乎可以被今天的科學界認定為是顛撲不破的定理,雖然理論最早推演形成的時候還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可以支持這兩個理論的絕對性。

Greene採用一個顆粒度相對較粗的科學框架來檢驗歷史(熱力學第二定律和演化論),好處是先從可以直觀的現象得到每個領域都適用的完美支持,有點像早期牛頓運動定律那樣讓大家容易理解,然後更進一步抽絲剝繭,在比較粗的理論框架下再去套入更進階的理論和實驗觀測結果,找出微觀和巨觀世界的交互檢驗做更嚴格的證明。

牛頓力學在粒子物理的世界被打破無法成立,量子力學無法解釋大的宇宙天體現象,只能形成兩者在各自的世界觀才有辦法成立的部分有效;而熱力學第二定律和演化論則是到目前為止,不管用哪一門領域技術、實驗方法和理論計算推導去檢驗,都會成立的,到今天在學術界的不可推翻性依然堅固無比。

經過Greene的說明並賦予現實世界在科學理論上的意義,有點可以理解為何真正的大科學家幾乎都是無神論者,因為創世神論、因果論、現象與歷程的詮釋,都可以找到科學推翻上帝主宰的證據。

雖然人類的科技無法扮演上帝,無法解釋所有現象,但隨著越多定律的影響被驗證在各種條件下都成立無誤,就越覺得整個宇宙和世界的過去與未來,事物的生成與創建是其來有自,上帝的確是用物理的面貌而存在,物理即是神,而不是長得像我們外貌的那個祂。

姑不論那些由人類自己虛構的宗教故事如何禁不起檢驗,人類自己的想像力再怎麼穿鑿附會的去關聯自然界處處存在的神諭,也比不上科學定理檢驗來得直白,不需想像,沒有Maybe,就是直球對決的結果。

Greene用這兩個定律理論,透過科學現象歸納,在本書產生了兩個大而殘酷的結論:

1.)宇宙內含的萬事萬物終將灰飛煙滅,所有事情都是從混亂無序中偶然發展出有序,但熵值統計學告訴我們,偶然的有序,因為特定的守恆規則,萬物終將必然回歸終極的混亂無序,如同混沌之初,空間與時間這兩個維度也是有終結的一天;

2.)有機分子和生命透過超長時間醞釀(40幾億年),純粹是一種隨機擲骰子的低機率方式,演化成今天的地球生態樣貌,沒有創世神造人,回歸生命基礎構成,你我和蟑螂都用一樣的能量消耗定律和化學運作原型而存在,這是來自同一個演化系統的證據,都可以回歸到地球歷史的某一個時間點溯源。

科學已能在實驗室無中生有,用原始的基礎元素透過無數次的雷擊現象合成出生命最基礎的單位氨基酸,其實要透過人為操作模擬,要大幅縮短40幾億年的自然演化,科技持續發展,經費持續投入,證明人類是這樣冒出來的是可以做得到的,只是科學界的共識應該是沒有打算在很久以後把這研究走完的必要就是。

我沒辦法確定Greene的動機是否有要讓他的作品相對容易被理解,不過說真的在市場目標為大眾讀者的設定下,談熱力學和演化論,也未必就比高度簡化過的超弦理論和量子力學有高出太多的閱讀親和性就是。

學生時期是自然組的我,看Greene在描述中的科學背景交代確實也是感到頗為吃力,全部都是文字,沒有任何一個數學式,但是想從文字來搞清楚科學脈絡,試圖在腦中重現用文字解釋的科學世界,難度向來都是很高的,所以各種學習途徑在處理很硬的自然科學時才會需要什麼圖解、比喻這一類的學習法來降低學生的學習門檻。

But,Greene的文字魔力就在此。他沒有太花俏的運用特定吸睛技巧或耍弄太多文字遊戲來讓讀者進入他的科學敘事中,有的只是誠懇質樸的解釋加上一點單刀直入、不是那麼令人驚艷的比喻,但耐著性子逼自己看上幾頁,就會掉入他構建起來的歷史觀中,更會想反覆閱讀他的科學說明,外加自己Google查詢來搞清楚支撐他敘事的科學理論到底是什麼意思、如何發生作用。

很神奇,硬邦邦的內容不用刻意包裝,不用灑一堆可口的調味料,發自作者內心的分享竟然就有這種拉力讓你越讀越欲罷不能。

和最強的知名科普作家相比

同樣以大歷史觀來構成的科普作品,這幾年在讀者群中知名度最高的應該是人類大歷史的Harari,他的人類三部曲在台灣的書市暢銷榜中這幾年來持續占據相當高的聲量,以寫作題材類別屬於不是大眾普及化的領域來說,是一個相當罕見的現象,事實上是全世界都賣很好,到處演講功成名就。

和以前同樣長銷,專業論述成分偏高的著作,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相比,我相信買了人類大歷史的讀者應該有更高的比例是有好好了看這本暢銷書的內容,我自己就是這樣的例子。

容易入手和引起共鳴的程度真的是一點都不輸給另外一本日本作家在台日兩地都超暢銷的大眾心理學作品,被討厭的勇氣,同樣簡明易懂卻一點都不芭樂,在各自擅長的領域裡,都是內容深度份量十足的必讀佳作。

Harari和Greene的作品有什麼差異?

兩者都帶著宏觀的歷史視角來涵蓋人類物種從史前到當代的演進歷程,Greene是著墨在大量的科學理論鋪陳和不同假設情境的比較,解釋宇宙、地球、生命物種乃至人類社會的風貌,如何從140億年前演變成今天的樣子,同時橫跨尖端的理論物理學、大學的普通化學知識、生物與基因科學、各類人文社會科學的專業領域,竭力融會貫通在用於說明不同的現象場域,Greene在眺望時間的盡頭這本書中展現的是極度出色的跨界知識深度整合能力;

說書人的精彩與極限

而Harari則是帶了一種犬儒主義的鋒銳批判與諷刺,他的文筆讀起來有一種輕快又刻薄得恰到好處的感覺,解釋來龍去脈喜歡單刀直入講著庶民容易聽懂的結論(ex:歷史上發展出來的一神論宗教,視他人為異教徒的,例如今天全球最大宗的x教、xx教,在歷史上某些重要時刻,幾乎都演變成和當權者勾結,玩弄神格化君權,淪為用來進行控制群眾心理與國家資源的黑手,而多神論與泛靈論宗教則大多有較高的包容精神),

我覺得他如果可以寫中文,在台灣的PTT肯定會是一個封神的版主。

Harari不會在論述過程上面玩弄太複雜的邏輯推演與歸納,主要都採用講故事舉實例的口吻,把原本生硬的歷史議題與轉折點事件,用非學術性的表達方式,引領讀者進入一個繽紛有趣的世界中,橫向展開來看依舊是一個紮實的立論框架。

但是正因為缺少了嚴格的證據檢驗來支持Harari在多重議題的陳述與斷言,他那種章回小說式的敘事和結論方式,事實上是充滿了個人化的武斷觀點,這部分在他的第一本成名作人類大歷史中還不容易被察覺,或者說,當讀者自己本身不具備歷史研究背景,對世界史的背景知識以及觀點間的比較不夠充分時,除了覺得Harari故事說得很精彩外,是沒有辦法很明確地抓到這一個瑕疵;

來到他出名後的另外兩本著作:人類大命運以及21世紀的21堂課這兩本書時,內容大量涉及用歸納現在的方式去推斷未來,或是進行類似未來學家的臆測與假設時,Harari那種有些花拳繡腿的缺點就暴露出來了。

無論是談基因工程的影響、人工智慧的發展時,Harari的寫作有一點淪為普通記者的眾聲喧嘩、人云亦云,對專業科學知識與技術領域本質的掌握無法深入,只能道聽途說,進行欠缺實證說服力的關聯推斷。

這樣的寫作,和眾多網路大量碎片化資訊所構成的偽知識浪潮有點同路人了,少了獨具個人研究洞見的論點。

也許歷史學者謹守在講古的範圍,某種程度會比較經得起檢驗,至少他對歷史絕對懂得比AI多太多。

被歸類為科普作品的作者中(不限社會科學或自然科學,出色的經常是兩者兼具),在看過很有限的作品中,我個人認為有幾位毫無疑問是極為頂尖的:『槍砲、病菌與鋼鐵』的賈德.戴蒙、主業是教授,出名作品為『宇宙波瀾』的Freeman Dyson、『理性之夢』的Heinz Pagels,以及上面這位雖然批評了一番,仍然瑕不掩瑜,比我強100倍的Harari。

從學生時的偶像,來到初老時又一神作

講到這邊就不得不提Freeman Dyson,他是費曼在諾貝爾物理獎得獎理論,量子電動力學理論的建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數學模型建立的研究助理,當初他這一本宇宙波瀾,是我學生時期在台灣出版界神格化費曼浪潮正熱時,因為崇拜費曼形象而愛屋及烏去看的一本作品。

Dyson是那種屬於20世紀,真正大格局高格調的頂尖知識份子,思路深邃而長遠,現在再去讀都依然有歷久彌新之感,他的作品波瀾壯闊,充滿人文情懷,沒有太多生硬的科學解釋,讓一般讀者都能走入這些最高端科學心靈之中一起遨遊。

他的筆觸有科學家的實事求是與紮實,談論人事物信手捻來,則同時充滿影像詩意與ㄧ種文學的流動性,在許多不經意的微小之處打動人心。光是閱讀宇宙波瀾這本書,就認真覺得人類心靈的確有雲泥之別的等級差異。

Pagels在90年代英年早逝,和Brian Greene一樣以專業物理學家的身份進行科普作品的寫作與論述,他的理性之夢ㄧ書充滿高度理想與科學家創造未來的格局胸懷,同時在內容的科學和哲學硬度上也是硬梆梆,有一點像是融合了Dyson、Greene和Harari特性的寫作,只是不是那麼適合大眾閱讀就是。

眺望時間的盡頭是這裡面最厚的一本書,不過有一大半其實是註解和引用出處,真是有夠像科學家的龜毛,內容硬度夠,也要把參考文獻列足才叫負責。

已經很多年沒有看科學著作會看到有一種情緒激動的感覺了,覺得自己身為人類處在宇宙時間長河中的渺小與一瞬即逝,天地萬物追根究底都位處同樣的階層與共同的大未來,

從物理理論已確信最終萬物都同樣會來到和這個生命有限的宇宙ㄧ起消滅的終極命運,那是逃離地球殖民到宇宙的任何一個角落也躲不過的命運,不管是你第幾世後的曾孫所需面對,或者老早在那之前我們早已被演化論中的其他優勢物種給滅絕(病毒?),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你我的基因都沒有機會被永恆的繼承下去。

終將終結的一切,代表人生是沒有意義的嗎?

過去哲學思辯正因爲必死的結局而喜歡討論個體生命意義的追尋,或是無意義性的論證,或以人類共同未來來正當化個體的今生意義,看了Greene以科學探索宇宙的今生未來後 — —

真的覺的可以用科學化一點的觀點來回答這個問題,在時間這個維度上,可以被無限切割的每一個當下都是永恆,生命的意義只有此時此刻,擔憂未來,懊悔過去的線性人生觀,只是一個自尋煩惱的人為視角,是無聊而對現代人生活沒有建設性的生物演化產物。

將人生無限微型化,每一個現在就都要擁有自己真心想過的生活方式,才是順應物理理論也對自己負責的態度。

書商給這本書下的slogan是作者對這個大千宇宙的一封情書,以行銷角度來說,這個標籤不置可否,我習慣用更赤裸殘酷一點的下標法,Greene是對醉生夢死的人類一記無從辯駁的科學式當頭棒喝。

--

--